
初中生社交焦虑与自我认同危机的干预案例
来访者基本信息:
姓名:小雨(化名)
年龄:13岁
年级:初二学生
社交回避:拒绝参加集体活动,课间独自躲在厕所隔间,持续2个月。过度敏感:认为他人注视自己时会嘲笑“长得丑”,常因同学窃窃私语而恐慌发抖。学业停滞:因害怕被点名回答提问,多次假装生病逃避考试。自伤行为:用指甲抓挠手臂至破皮,称“疼痛让我感觉真实存在”。
- 咨询方式:
电话心理咨询
- 解决方案:
解决方式
个体赋能:
定制“微挑战计划”:从每天对便利店店员说“谢谢”开始,逐步增加社交曝光。
通过“优点轰炸”练习,列出20项个人优势(如“观察力强”“画画细腻”)。
家庭联结:
促成父母每月返乡1次,开展“亲子共绘曼陀罗”活动释放情感。
奶奶学习非暴力沟通,用“你画的黑板报真好看”替代“别整天丧着脸”。
校园支持:
教师任命其为班级板报设计师,通过才华展示获得同伴认可。
安排友善同学组成“守护天使”小组,午餐时主动邀请其同桌就餐。
认知重塑:
设计“谣言粉碎机”表格:记录每次以为“被嘲笑”的实际证据,打破读心倾向。
观看牙套名人纪录片(如歌手Lady Gaga),重构对“特殊外表”的价值认知。 - 治疗效果:
治疗效果 干预初期(1个月): 课间滞留厕所次数从每日5次减至1次,手臂抓痕基本愈合。 成功在便利店完成3次自主购物,焦虑评分下降40%。 干预中期(3个月) 班级板报获校级评比一等奖,多名同学主动请教绘画技巧。 自愿在心理课上分享漫画作品《牙套少女星际旅行》,收获掌声。 干预后期(6个月) 入选学校美术社团,在市级绘画比赛中获“最佳创意奖”。 自述:“现在照镜子会觉得牙套像星星,
- 客户评价:
原来真的有人喜欢真实的我。美术社长说我‘能把痛苦变成美丽’,我想把这句话绣在书包上。